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题:清明节何以在南洋华人社会中世代延续?
——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、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
作者 刘洋
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、缅怀先人的文化内涵,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地理疆域。清明节何以在南洋华人社会中世代延续?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何种生命教育观念?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、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细述其中缘由与内涵。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在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,人们在清明时都有插柳枝、放风筝的习俗。这有何由来?
田兆元:清明节插柳枝的习俗与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(介之推)传说有关。
春秋时期,介子推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落难时割肉奉上。多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执掌政权,介子推辞官隐退。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意图逼隐退的介子推露面,却误将其烧死。相传介子推死在一棵柳树下,这棵柳树在不久后又抽出新芽。当时的人们都以为是介子推的灵魂附着在柳树上新生。虽然传说内容无从考证,但其反映出插柳枝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向往、对新生的期待。插柳枝的习俗也由此传承下来。
从现实意义看,清明时分天气回暖,雨水渐丰,是万物生长、农耕播种的好时刻。柳树在此时吐芽,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插柳枝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、新气象的期待。
随着历史的演变,清明节逐渐从节气转变为节日,并因与寒食节、上巳节日期相近,三个节日的各种习俗逐渐融合。上巳节的民间游艺活动就包含放纸鸢。纸鸢又称纸鹞,鹞与药同音。“断鹞放灾”意指灾病远离。人们在清明节放纸鸢也意指祛病消灾,身体强健。
